不久前,网络上兴起了一个网络问答,叫“提起东北,你能想起什么?”。引来了上千万网友的踊跃回复,其中以下词语成功登上回复次数最高的榜单:
“铁锅炖大鹅”,“锅包肉”,“猪肉炖粉条”,“喊麦”,“二人转”,“大碴子味小品”,“大兴安岭长白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起东北时,大家想到的不再是“工业重地”,而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生活化词语呢?
在众多五花八门的回复中,有一条显得是这样的格格不入:“不知道90后的我,还能不能等到东北振兴的一天。”
东北振兴?
曾几何时,东北也曾被文人墨客们比作昂头高歌的雄鸡的脑袋,比作新中国长子。单从这两个极其赞扬意义的比喻中,东北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从“新中国长子”变成全国GDP“吊车尾”,这几十年间,东北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龙兴之地
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无数王朝兴起的“龙脉之地”,东北一直都十分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史渊源深厚。
常言道“地杰人灵”,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也发生了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事件:女真部落的崛起,后金政权的建立,清王朝实现全国一统……东北的名号也伴随着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越叫越响。
东北之所以被称为“龙兴之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东北的北方有大兴安岭,东有黑龙江分界线,南有长白山脉,三方环绕的中部地区是广袤的东北大平原,天然的优越地理环境孕育了强壮的游牧民族。但与此同时,作为长城尽头的东北地区,也成为了中原政权的目标领域。
为何游牧民族政权世代死守东北,为何中原王朝三番五次出兵讨伐,可不仅仅是因为此地是五行八卦的风水之说中的“龙脉之地”。还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以及森林,风力等自然资源,东北较为齐全的矿产种类为冷兵器时代提供了军队发展的重要条件。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八年后大举杀向北京,结束李自成的短暂政权后,清朝正式迁都北京。并在此后十多年中,东征西战,实现了全国一统。作为皇太极“老家”的东北,自此以后正式成为“龙兴之地”,在往后的一段历史中有着较为特殊的位置。
为维护政权的至高无上性,皇太极下令封锁东北,丰富的资源与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东北在几十年间快速发展。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把黑手伸向肥沃的东北地区。东北的被迫打开,产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历史上称之为“闯关东”。
常年的战争席卷,让东北至此开始了风雨飘摇的日子。
赶走列强后,东北又进入了北洋军阀时期,国共内战时期……无论是封建统治时期还是抵御外来侵略时期东北都处在被争夺的漩涡中心,可见东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振兴之路难上难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依仗着原先扎实的工业基础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了全国人口汇集之处之一,大量劳动力的汇集为东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国家的政策上看,从“一五计划”时期至“四五计划”时期,国家都十分重视东北的工业发展。在当时全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落地东北的项目就有58个,超过了项目总量的三分之一。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为东北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北也真正成为石油,煤炭,木材的“原字号”输出地,有力地支撑了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发展,保证了新生政权的稳定。
而从东北自身的发展来说,东北的重工业在整个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比一度达到了64%,毫不夸张地说,东北重工业撑起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大,最典型的老工业基地,过于明显的优势,往往也伴随着弊端:东北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对比起发达的工业,相对落后的农业与服务业也成为了东北的经济短板。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注意到当下的单一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毕竟“一条腿的巨人是走不远的。”于是开始尝试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东北常年累积的体制性障碍与结构性矛盾,很明显地拖了东北转型升级的后腿,东北一度患上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陷入普遍贫困的社会状态中,在经济学的理论中,被称为“东北现象”。
不仅如此,此时东北许多产业都相对落后,在转型过程中无法正确地甄别人才,于是采取了“一刀切”的转型战略。虽然这样大刀阔斧的做法快速减轻了东北的财政负担和资源浪费,但是却造成了东北人才的大规模流失,以及许多电子等轻工业基础也因此而不复存在。
不得不提的是,恰恰是东北的人才流失,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发展。东北的人才流失盘活了部分区域的人才存量资源,从全国的经济发展角度看,的确是推动了国家的整合发展,但是从东北的角度来看,第一次振兴以失败告终。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被迅速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更加坚定地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要坚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自我国开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后,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的政策对于东北这样的老牌工业省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由于东北对于全国的重要贡献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一直都在尝试走出一条东北振兴路。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第二,第三,第四次……振兴尝试,从各种角度对东北进行帮扶,但由于历史原因,都遗憾地以失败告终。
假以时日借东风,扶摇直上清云端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东北至今未曾真正地实现“再次站起来”。但不得不说,最近两次振兴对于东北的未来的道路选择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东北的第三次振兴发生在2018年,这一次振兴对于东北来说具有转折点的意义。
东北的定位变成了“国家粮仓”,东北大米迅速占据的全国大米市场的很大比例,“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也就成为了的东北的新代号。
除了东北战略地位的转变外,由于我国经济的逐年发展,我国开始注意到东北发展第三产业的区位优势。
作为老牌的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大量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更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有着十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章开头的调查中,网友们印象深刻的生活化词语就是东北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最好诠释。
第四次振兴与第三次振兴的时间间隔很短,我国在2019年时就开始了东北的第四次振兴,不过在具体提法上,变成了“全面振兴”。
从中央的政策提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于东北的进一步发展振兴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虽然几次的振兴尝试都未曾达到理想目标,所以皆以失败告终,但从总体上看却东北并非一直都没有发展与进步。东北主要由黑龙江,吉林,辽林三个省份组成,从单一城市发展来看,早在21世纪开始之初,三个省份的经济就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人均GDP逐渐赶超全国水平。
还形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大秧歌”,“二人转”,“吉剧”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湿地生态文化”,“冰雪文化”,“大连冰海文化”等,吸引了大规模的旅游热潮出现。
但是眼看着东北的大好明天就要来到,一切进展就在2019年的秋天陷入困局。蛮不讲理的疫情迅速席卷全国各个省份,全国工作的重点变成了抗击疫情。反反复复的趋势耽搁了东北的振兴的进度,充满希望的第四次振兴也只能暂时搁置,陷入困局。
不过,虽然当前不是振兴的最佳时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东北已经具备很多的有利条件,成功不仅只需要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契机。东北的第三产业正在逐渐发展中,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也越来越平坦。假以时日,只要我国走出疫情困境,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依靠政府帮扶政策,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
假以时日借东风,扶摇直上清云端。
东北振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李炎 胡洪斌 云南人民出版社2 《产业区域研究》 胡慧林 北京教育出版社3 多次振兴东北,为何每次都失败,东北到底缺的是什么? 经济旧闻说 2022-8-214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迸发新活力 2021-7-025一直说振兴东北,东北经济为什么却没有起色? 2020-12-5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